1991年12月25日,随着苏联国旗缓缓从克里姆林宫的高塔降下,戈尔巴乔夫通过电视直播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苏联正式解体。这个曾经横扫世界的超级大国——红色巨人,终于倒下了。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学者们通常有两种主要的看法。一方认为苏联的解体是由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失败,尤其是“改革和开放”(即“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的内忧外患。而另一方则强调,自冷战初期,尤其是1953年起,美国国务卿约翰·杜勒斯提出的“和平演变”计划,对苏联的解体起到了长达数十年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我认为苏联解体的背后因素非常复杂,单一的原因无法概括这段历史。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内外问题交织,令苏联在危机的漩涡中旋转,正如那句老话:“屋漏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
展开剩余84%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开始定下了基调。从这点来看,英国在苏联解体的历史进程中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事实上,美苏冷战不仅仅是两国的对峙,它更像是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东斯拉夫文明之间的一场世纪对决。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英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撒切尔夫人的英国究竟在苏联解体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在西方世界,撒切尔夫人被称为“铁娘子”,这个绰号的来源不言自明。在她治下,英国展现了强硬的立场和极高的国际影响力。尽管撒切尔夫人无疑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但她在西方国家的声誉相当不错。美国著名政治家亨利·基辛格就曾盛赞她为“伟大的首相”,称她是美国值得信赖的坚定盟友。相反,在俄罗斯,撒切尔夫人去世后,俄罗斯人将她视为“苏联和俄罗斯的可尊敬的敌人”,这无疑是“彼之英雄,我之仇寇”的典型体现。然而,抛开敌对立场,撒切尔夫人无疑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撒切尔自1979年成为英国首相,这一年恰逢苏联入侵阿富汗和支持越南对柬埔寨的进攻,苏联此时向西欧展示了其强大的军力,令整个欧洲为之一震。而大多数欧洲国家则采取了绥靖政策,生怕激怒苏联。然而,作为英国的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却并没有选择软弱的立场。她的强硬态度让她获得了“铁娘子”的称号。那么,为什么英国会选择与苏联对抗呢?
从英国的角度来看,西方试图颠覆苏联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苏联的“公有制”或是集权体制,而是担心苏联的制度会在经济上超越西方,尤其是英国。苏联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再加上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时苏联的GDP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英国,很快就能在经济上主宰欧洲。而英国作为一个海权国家,始终秉持着“大陆均势”策略,即不希望任何一个国家在欧洲大陆过于强大。无论是法国,还是德国,抑或是苏联,英国的战略目标就是通过削弱对手,保持欧洲的分裂状态,确保自己在全球的地位。
撒切尔夫人意识到,苏联的制度优势,特别是在能源和经济上,已经对英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苏联成为了英国必须应对的主要敌人,而撒切尔夫人也开始采取行动,通过一系列措施削弱苏联。
撒切尔并不只是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反而将“阴谋”作为她的首选。她和美国总统里根合作,精心策划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战略,目的就是通过在多个领域对苏联施压,最终使其崩溃。撒切尔夫人把“和平演变”的精髓发扬光大,借助里根的演技和美国的资源,构建了一个完美的“陷阱”——让苏联的内外问题不断暴露。
撒切尔的智囊团队深入分析了苏联的弱点,找出了多个可以利用的“软肋”。其中,苏联宪法的漏洞被认为是最致命的缺陷:它允许任何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这就埋下了分裂的隐患。其次,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导致了民族之间的不和,这在东欧国家尤为明显。而苏联的领导人,尤其是戈尔巴乔夫,信仰的坚定性不足,容易受到西方的影响。
撒切尔夫人深知这一点,她采取了多种手段,在苏联内部培养起了不少支持西方的力量。她个人更是亲自参与情报收集与分析,极力推动改革的计划。1984年,她第一次在莫斯科遇见戈尔巴乔夫,并且在随后的访英过程中,极力拉近两人的关系,甚至利用亲切的言辞和戈尔巴乔夫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制造了一种表面上的友好气氛。通过这种方式,她逐步建立了与戈尔巴乔夫的私人联系,为后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撒切尔的智囊团队还发现戈尔巴乔夫在处理苏联改革时的一个重大失误——过于急功近的改革方向,尤其是对重工业和制造业的偏重,忽视了轻工业和日常消费品的供给,导致苏联民众对西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成为了一种巨大的诱惑。而这恰恰是撒切尔和里根的目标——通过鼓吹西方的“民主与自由”,引导苏联走向失败。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他的改革计划开始逐步展开,然而,苏联的经济困境已使他陷入了困境。这时候,撒切尔夫人通过与里根的合作,巧妙地将“民主改革”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植入戈尔巴乔夫的思想中,逐步影响了整个苏联的决策。
撒切尔和里根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了苏联的改革走向,最终为苏联解体创造了条件。
发布于:天津市广盛网-配资安全配资门户-散户配资网站-实盘杠杆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