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香的变化,可以大致判断茶叶品质。
品质正常的茶叶,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香会有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平缓的。
像武夷山以西的丘陵地貌,地形虽有起伏,但坡度平缓。
头两冲茶汤还很内敛,三、四冲后立刻奔放起来,此后一路明媚平稳。
内质丰厚的高山白茶,直到最后一冲,仍留有余香。
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香气断崖式下跌,往往出现在做旧茶、香精茶身上。
图片
做旧茶内质受损,组织破碎,一经冲泡,残余的茶味物质便一股脑地析出,滋味浓重。
本就不多的内质尽数释放,后续的冲泡自然就没有茶香茶味了。
香精茶的香气来自人工添加剂,不属于茶叶本身,同样经不起冲泡。
除了这两种情况外,还有一种常见情况——茶香越泡越淡,每一冲都比上一冲淡上许多。
出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因为“揭盖晾茶”。
刚巧,最近也有茶友来问,泡茶需不需要揭盖晾茶?
既如此,不如顺着这个问题,详细聊聊揭盖晾茶的那些事。
图片
《2》
要不要揭盖晾茶,取决于茶叶品质。
具体原因,要从揭盖晾茶的起源说起。
这种做法最早的服务对象,是清香型铁观音。
清香型铁观音的发酵程度低,主打鲜活滋味,香气鲜灵活泼。
冲泡这类铁观音时,如果一直盖着盖子,茶叶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鲜爽感很容易消失。
图片
为此,人们便摸索出了“揭盖晾茶”的方法。
茶汤出尽后,将盖碗的盖子完全揭开,放在盖置上。
碗口大开,热气便会顺着开口散出。
叶片适当地散散热、透透气,鲜爽感延续的时间会更长,后续冲泡出来的滋味更清新。
如今更为常见的绿茶,在冲泡时也会沿用这种方法,以保全茶汤的鲜爽滋味。
图片
《3》
但对绝大多数茶类来说,揭盖晾茶的动作都是画蛇添足。
岩茶、白茶、红茶等茶类,出汤之后最好立刻合盖。
茶叶经过沸水冲泡后,干茶被湿润,内质被唤醒,此时,茶叶内部的各种芳香物质和滋味物质,都处于活跃的、持续释放的状态。
它们就像看不见的精灵,扇动着翅膀随时准备飞出窗外。
茶叶冲泡后,一旦揭盖晾茶,盖碗内部聚集起来的香气,就会迅速随着不断上升的蒸汽,大量飘散到空气中。
芳香物质的逸散,会直接导致后续冲泡出来的茶汤香气不足。
毕竟一泡茶的香气物质是有限的,香气在前几次揭盖晾茶时大量挥发,后续冲泡能释放出的香气就减少了。
香气变淡,连带着茶汤滋味也会明显变淡、变薄、层次感降低。
图片
岩茶的岩骨花香、白茶清雅的毫香、花香,以及老白茶的药香、枣香,都会被揭盖晾茶的动作削弱。
如果养成了揭盖晾茶的习惯,每一冲都要揭盖晾茶,香气层层减弱,滋味自然越泡越淡。
从另一角度来看,揭盖晾茶,也不利于保持叶底卫生。
天高气爽的时候,在户外泡一杯茶慢酌细品,格外惬意。
这种时候揭盖晾茶,无异于敞开大门迎接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甚至小飞虫。
叶底被污染,下一泡注水时,这些脏东西就会直接混入茶汤,既影响品饮体验和心情,对健康也有危害。
因此,冲泡岩茶、白茶、红茶等茶类,或者在户外泡茶时,沥干茶汤后应该第一时间将盖子合上。
如果需要临时离开茶桌,也可以留一条非常细小的缝隙,但不宜大开。
图片
《4》
支持金骏眉、白茶等茶类揭盖晾茶的人,常用的说辞是:盖子一直闷着,碗里的余温会把茶叶的嫩芽闷坏,闷出苦味。
这个担忧,对于多数经过焙火或者干燥充分的茶类来说,都是多余的。
焙火是岩茶的工艺之一,火功到位了,岩骨花香才能展现。
和高温的炭火相比,100度的沸水对岩茶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图片
而红茶、白茶的制作,都离不开“干燥”这一步骤。
烘干时的温度虽然不及高温炭火,但经此一劫的白茶、红茶,依旧能轻松面对沸水。
更何况,金骏眉、白毫银针等茶类,虽然原料是嫩芽,但表面遍布细密的茶毫。
这些茶毫是天然的保护层,也能帮助茶叶抵挡盖碗中的余温。
对好茶来说,使用温度足够的水冲泡,才能充分激发茶叶的香气和滋味,让茶汤香气高扬、滋味饱满。
担心盖碗余温闷坏茶叶,而拒绝沸水冲泡或揭盖晾茶,实在是因噎废食。
图片
《5》
碗盖的开合,只是茶桌上一个很小的动作。
但正是这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动作,也能影响茶香茶味。
盖子合盖与否,并不能随心所欲,应该根据所泡茶类的特性,和喝茶的场景来定。
揭盖晾茶,对绿茶和清香型铁观音来说是合理的,但对于白茶、岩茶等茶类来说,反而是不必要的麻烦。
茶香易散,茶友们在揭盖晾茶时,还需慎重。
平时没有注意到这点的茶友,下次泡茶不妨留意一下这个小动作,或许,它能成为你提升茶汤风味的助力。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广盛网-配资安全配资门户-散户配资网站-实盘杠杆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